新闻中心

实录壹号平台首页, 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

2025-05-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5月8日(星期四)10:00,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久久为功保障和改善民生”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周运逵,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周文,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润东,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永新,介绍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巩光胜主持。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举行的是“久久为功保障和改善民生”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主要介绍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有关情况。我们邀请了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周运逵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斌先生,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周文先生,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润东先生,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永新先生。下面,我们首先请周运逵先生作介绍。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广西防汛抗旱工作的大力支持。按照发布会议程,先介绍三个方面:

  2024年,广西经历了十分严峻的洪涝灾害考验,先后遭遇17轮致灾暴雨和3个台风影响,汛期平均降水量为1995年以来最多,达到1507.6毫米,有156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主要江河出现9次编号洪水,桂林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近200个地下空间受淹。台风“摩羯”给全区带来了229亿立方米的总水量,导致郁江、左江及支流明江全线超警。全年水旱灾害共造成424.1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8.9亿元。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成功抵御了“龙舟水”、超强台风“摩羯”等洪涝灾害,全年因洪涝台风灾害造成亡人数比应急管理部门成立前5年均值下降69%,比“十三五”时期均值下降73.9%,灾害损失降至最低,无群死群伤、无重大险情,防汛救灾成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防总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去年秋季以来,我区出现了秋冬春连旱的罕见天气,目前共造成14市85县(区)238.2万人受灾,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累计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面对罕见旱情,全区上下奋起抗旱:

  一是高位推动部署。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等专题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自治区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分赴14个市指导开展抗旱工作。

  二是及时启动响应。自治区指挥部两次组织抗旱会商研判,根据形势及时启动自治区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和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和相关市县也积极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全力做好抗旱减灾、救灾救助相关工作。

  三是强化抗旱合力。应急管理、水利、消防救援等部门落实应急抽送水7910吨。水利部门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70万亩。气象部门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超9亿吨,影响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自治区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积极争取并发放抗旱救灾资金共4386万元。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实现保供保灌,减少了灾害损失。

  2025年广西气候总体上属一般到偏差年景,防汛抗旱形势复杂严峻。陈刚书记在今年二季度全区经济发展调度会上强调:“5月以后,出现区域性、阶段性暴雨洪涝的风险很高,要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严防旱涝急转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风险,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综合分析研判,当前我区防汛抗旱主要面临四大风险:

  一是“旱涝急转”风险。去年11月至今,全区平均降水量122.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前期干旱造成山体岩石和土壤的稳定性降低,后期降雨迅速增加,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

  二是“外洪内涝”风险。汛期江河洪水态势总体偏差,主要江河出现超警洪水的可能性大,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部分城市洪涝统筹、联排联调能力不足,乡村抗洪基础能力弱,有可能引发外洪内涝。

  三是“地质灾害”风险。全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大,80%集中发生在主汛期,一些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夜间出险防范难度将更大。

  四是“风暴潮叠加”风险。预计影响广西的台风有4—5个,出现较大天文大潮9次,沿海风暴增水过程多,一旦出现强风、暴雨、天文潮与风暴潮碰头叠加,将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面对防汛抗旱严峻形势,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干”字当头、狠抓落实,全力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一是健全机制。自治区层面,整合设立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维持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体系不变。市县层面,完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其指挥体系,保留人员编制、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完整,确保防汛抗旱体系加强、统一指挥、上下贯通。

  二是落细责任。核定重点防洪城市及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相关防汛责任人350名,明确14个市和70个县(区)的城市内涝安全责任人和易涝点巡查责任人;落实市、县、乡、村党政包保责任人及15.7万余名基层网格员,把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

  三是盯紧隐患。抢抓防汛“窗口期”,聚焦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山塘水库河网、江河沿岸低洼易洪区、城镇易涝积水点、重大基础设施等防洪风险隐患,全面开展“拉网式”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2.8万处问题隐患,按要求落实闭环管控。

  四是强化保障。全区储备各类应急物资791.1万件,总价值约9.8亿元,为多灾易灾地区配备4900余台卫星电话、集群对讲机和北斗终端,建立2.2万余名的应急抢险专业队伍,打造1.6万余支、32万余人社区响应队,做好防汛救灾充分准备。

  五是确保安全。针对高风险区域,靠前部署队伍、物资和力量,确保第一时间高效抢险救援。发生灾情险情后,加强统筹协调,迅速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及时处置工程险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新华社记者:广西今年以来经历了比较严重的干旱灾害,接下来可能将迎来暴雨集中期,请问广西将如何做好从抗旱到防汛转变的各项准备工作?谢谢。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回答。面对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不利局面。自治区防汛办、应急管理厅将强化牵头抓总、调度指挥,合力抗灾,重点落实四项举措:

  一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深化“1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加强与水利、气象、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分析,滚动分析研判旱情涝情发展趋势,指导做好防范应对。

  二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合理预判需水量和水库安全,协调水利部门对水库实施“一库一策”,在旱区适度蓄水,保障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暴雨前预留防洪库容,雨时精准拦洪削峰,兼顾蓄水保灌与防洪安全。

  三是动态排查风险隐患。针对旱后土质疏松、山体开裂等隐患,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点“拉网式”排查;全面疏浚河道、除险加固病险水库,保障行洪畅通;加强专家指导、巡堤查险,落实雨前、雨中、雨后“三查”机制,确保抢早抢小抢住。

  四是做足临灾应急准备。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通过短信、广播、“电话叫应”等方式,强化临灾预警直达一线责任人叫应机制,推动分片包保责任人履职尽责,提前向预报重点区域、易灾区域预置救援力量,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处置、高效救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香港商报记者:请问今年汛期我区的山洪灾害总体形势如何?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需要群众注意些什么?谢谢。

  感谢记者的提问!广西山洪灾害多发频发,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且多发生在夜间,容易发生人员伤亡。据最新调查评价,广西山洪灾害影响区面积约为14.82万km²,占总面积62%,有17590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遍布全区,涉及人口约1995万人。山洪灾害始终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近10多年来的山洪灾害防治实践和探索,我们已初步建成了一套适合广西实际、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排查出各类山洪灾害风险隐患5000余处并落实整改措施;对全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及其预警阈值进行复核,动态调整预警指标;对所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全面巡检,做好运维保障;规范修订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更新6万名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信息,夯实群测群防基础;开展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建设,完成全区2004个站点更新改造工作,完成212个小流域调查工作,提升山洪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在此,我们提醒广大公众朋友,汛期要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山区或者要去山区旅行的,要密切注意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强降雨影响期间尽量避免到山洪灾害预报风险大的区域活动。一旦收到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不要慌张,有序快速转移到安全区域;如突遇山洪灾害,要果断向河道两侧高地快速躲避,不要顺着河道跑,更不要涉水过河;在屋内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等高地,设法以各种方式与外界联系求救,等待救援。此外,大家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上搜索“广西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快速便捷查询、接收广西区域内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有利于识险、避险,增强个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国新闻社记者:请问,今年汛期,我区如何更好地做好城市内涝防御,避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谢谢。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一直以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高度重视城市内涝防御工作,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安排,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去年新建全区排水管网545.12公里,消除易涝积水点91个的基础上,今年将通过进一步排查防范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易涝风险点、强化联排联调、突出抓好地下空间防护、加强移动抽排能力建设等措施,努力实现影响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城市新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总体原则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们近期将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压实市、县防水排涝责任。针对今年的情况,我们将督促各地编制城市内涝风险图和内涝防御工作手册,明确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高、中、低等三种类型风险点以及各级各部门防御职责、责任人和工作流程;指导各地备足挡水板、沙袋等防汛物资,加强应急演练,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强降雨。

  二是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在汛前完成2518.52公里易涝风险区段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排查,修复更换2308个破损井盖、8622个雨水箅子,安装21137张防坠网,检修134台雨水壹号平台首页,、排涝泵站等应急设施设备的基础上,今年再完成400公里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新增15座排水泵站和8座调蓄设施;进一步提升各城市应对强降雨的“硬实力”。

  三是强化移动抽排应急调度。当出现超标降雨、洪水入城等极端情况时,我厅将统筹全区住建系统115台移动抽排能力500立方米/小时以上的大型设备就近就地支援,让出现险情的城市尽快恢复生活秩序。

  通过以上三项措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更好地应对防范今年可能出现的城市内涝情况,也请广大市民朋友大力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从去年11月开始广西大部地区的旱情较为严重。请问今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如何,已经或将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谢谢。

  感谢记者的提问!从预测和实况看,今年我区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重发,区域性、季节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可能性大,不排除发生大洪水和持续干旱的可能。

  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全区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近7成,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农村饮水和灌溉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过积极防旱抗旱,基本实现了“大旱无大灾”。自4月下旬以来,随着高温和降雨天气增多,极易出现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必须做好防汛与抗旱两手准备。要坚决贯彻落实习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目标,以确定性措施应对不确定性形势,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一是落实落细防汛抗旱责任。自治区层面3月20日在《广西日报》等媒体公布了大中型水库等相关防汛抗旱责任人名单,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链条。二是持续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对汛前防汛备汛安全大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做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整改销号闭环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三是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率定山洪灾害危险区预警阈值,更新改造851个自动雨量站;进一步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统筹推进测雨雷达建设,延长洪水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四是夯实防御基础,聚焦关键环节。加快在建病险水库和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全面完成水毁工程修复,修订完善防洪调度与应急抢险预案方案;补充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落实山洪灾害预警“叫应”和人员避险转移“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加快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建设,全力避免人员伤亡。五是坚持旱涝同防同治。严格执行水库控制运用计划,加强对水工程的运行监管和库容管理,强化科学调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加强监测预警,加强蓄水保水调度,全力保障供水安全。总之,就是要把“防”做到万无一失,下好水旱灾害防御“先手棋”,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影响和损失。

  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预计今年我区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去年11月以来,我区平均降雨量总体偏少,出现秋冬春连旱。今年4月下旬降雨逐渐增多,气象干旱明显缓和,但部分地区气象干旱仍将持续。4月中旬起我区强对流天气增多,特别是4月19日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冰雹天气。同时,4月中旬我区出现罕见大风浮尘天气,12日全区国家气象站大风站数62站,为有记录以来最多。可见今年以来天气气候状况比较复杂。

  根据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预计今年汛期,我区平均总降雨量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暴雨集中期桂北出现在5—6月、桂南在7—8月,旱涝转折明显,汛期平均气温偏高,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大。今年影响我区的台风有4—5个,可能有1—2个进入我区内陆,强度偏强,风雨影响大。

  一是防范极端强降雨、强对流灾害风险。汛期我区极端强降雨可能偏多,区域性、阶段性暴雨洪涝风险高,需防范极端强降雨引发的城乡积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注意防范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

  二是防范台风灾害风险。预计汛期可能有1—2个台风进入我区内陆,风雨影响大,需防范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涝、大风和风暴潮等灾害。

  三是防范高温干旱风险。汛期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多,需注意防范阶段性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能源保供等的不利影响。后汛期发生气象干旱可能性大,需要科学用水调度,做好防旱抗旱壹号平台首页,、森林防火等各项准备工作。

  当代广西杂志社记者:据了解,我区2024年11月以来持续干旱,气候形势比较极端,请问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如何?自然资源部门将采取哪些防御措施?有没有防灾重点?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目前我区大部分市县受到了持续干旱的影响,地质条件脆弱性显著增加。长期干旱对我区岩溶塌陷灾害发育影响较大,2025年以来全区共发生岩溶塌陷超50起,受灾人口409人、经济损失150多万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而随着汛期来临,特别是短时强降雨进入高发多发、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必然发生,旱涝急转风险加剧,极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据历史资料显示,2009年我区曾遭遇严重旱情,同年发生351起地质灾害,造成18人死亡,10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800万元。而今年的旱情比2009年还要严重,可以说旱涝并转之后的短时强降雨和极端天气影响较重,可见防灾形势非常严峻。

  对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一是再次更新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汛前新增隐患点106处、核销隐患点111处,将2.94万个中等以上风险区进一步精细划分至10.82万个,更有利于乡镇村屯精准防灾。二是继续强化“人防+技防”。汛前全面落实所有隐患点和极高、高风险区的各级责任人、监测员、联保员到岗到位;同时在此基础上补充驻县包乡专业技术队伍,我们从地环总站、地矿局地质勘查单位抽调人员落实到县一级,做到技术力量驻县包乡,确保强降雨期间响应叫应及时,技术支撑到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安装完成了3470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站点,这是在重点的隐患点上安装,布设监测设备近2.2万台,汛前全面检查设备运行情况,调整报警阈值,进一步提高技防精准度。三是加大宣传培训演练力度,提升防范能力。我厅响应自然资源部号召,在全区开展宣传培训演练行动,3月份以来,挑重点市、县,特别是在上林县开展了自治区级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同时组织各市县常态化开展针对各级各部门各类人群的宣传培训演练,强化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今年防灾重点一是继续消减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64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保护5.8万人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尽最大努力严防群死群伤和重大人员伤亡。在主汛期期间加大排查巡查,紧盯山区城镇、村庄、学校、旅游景点等人员集中区,和主要交通干道、重点流域、重点矿山、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等重点区域,确保隐患排查不留空白、盲区,发现异常立即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避险。

  央广网记者:随着全球变暖,一些想不到的极端暴雨灾害将不期而遇,请问我们将如何防范应对?

  感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回答。极端暴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等特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也容易造成区域性失联的情况。因此,广西把防范极端暴雨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来部署。我们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会商和监测预警。在暴雨过程来临之前,与相关部门开展滚动会商,临近暴雨时,快速精准地把预警报出去,壹号电子下载入口,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及时让群众知晓极端暴雨的情况,必要时要把相关信息通知到每一户、每一人。

  二是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要做好“三断”情况下的充分准备。所谓“三断”就是断路、断电、断网,在“三断”情况下受灾地区跟外界失去了联系,会使各级指挥部都非常揪心。因此我们要采取一切措施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要确保做到高风险区至少有一种保底的通信手段。目前,我们已给各县(市、区)、各乡镇以及一些重点村配备了卫星电话,一旦有突发情况,至少有一种保底的通信手段,能够把情况报得出来,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果断转移群众。极端暴雨来临之前,有关地方党委、政府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对处于危险区域的群众要落实应转尽转、应转快转的相关措施。同时,要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工作,严防安置好的群众返回原来的住地。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南宁晚报记者:自然资源厅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部门,能否给地方政府提供一些防灾工作的建议?另外我们老百姓最主要的避险常识有哪些?谢谢。

  谢谢记者的提问。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工上,政府起到主体责任、行业部门是监管指导责任、乡镇(街道)是属地责任、村(社区)是一线处置工作责任和包保责任。

  关于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门的建议一是根据各地情况及时制定本地区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清单,指导乡镇落实村屯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叫应”和避险机制。二是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和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我厅将组织开展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工作,建议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将该项工作纳入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组织乡镇政府配合实施。三是建议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各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壹号电子下载入口,确保群众遇险时能够安全有序快速撤离。四是重大基础设施是群死群伤事件的高风险点,建议政府组织各部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体检”,对全区高速公路、高铁沿线、桥涵隧道、油气管道、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以及开采矿山、城市地下空间、填方路基、重大水利水电设施、重大水运基础设施等实施专项排查。

  老百姓防灾避险,重点要记住以下两条:一是时刻关注预警信息。强降雨期间,要时刻关注电视、网络、短信、电话、广播、电子显示屏、大喇叭、高音喇叭、铜锣、口哨等预警提示。收到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种不同级别预警时避险方法不同,乡镇在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时会为大家详细讲解,一定要记牢。二是要懂得科学避险。石头掉块、土体掉落、坡脚有裂缝、岩石有声音是崩塌的前兆,泉水或井水突变、岩石松动土体坍塌、动物有躁动、树木有歪斜、墙体有裂缝是滑坡的前兆,河水突然断流、山洪突然增大、携带柴草树木、沟谷变昏暗是泥石流的前兆,房屋倾斜开裂、地面垮塌下降、鼓裂冒泡、地下有声音是地面塌陷的前兆。一旦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面塌陷发灾征兆,不要犹豫,立即带上家人转移避险。

  南国早报记者:刚才说到今年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防汛抗旱形势严峻,请问气象部门在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方面有什么举措?公众要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

  谢谢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广西气象部门及早部署,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准备。召开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全面部署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综合业务检查和气象服务复盘,召开技术准备会,完善业务流程,确保汛期气象服务“组织、制度、装备、技术、人员、应急”六到位。二是持续提升气象业务基础能力。织密海陆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网,地面观测站平均站间距离提升到8.6公里。加快科技创新,强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依托国家气象中心“智脑”云端架构的广西天气业务一体化平台投入运行,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三是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优化气象融媒体传播矩阵,联合应急、通管等部门提升预警信息靶向快速发布能力。深化开展递进式服务,加强部门应急响应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

  对于公众而言,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可以通过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下载“晓天气”手机客户端、关注“广西天气”微信公众号及广西气象的新浪微博、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今日头条号等官方新媒体渠道,获取最新的预报预警信息和相关气象科普知识,同时可以积极参加气象部门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当气象部门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后,增加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力度和频次,壹号电子下载入口,发出预警后高度重视,做好防范应对。

  感谢5位发布人,也感谢现场的记者朋友。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发布单位沟通采访。

搜索